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古镇赤坎,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

2018-04-02


  赤坎是开平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镇中江水环绕,古树婆娑,几百年来,古朴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貌几乎未曾改变。骑楼依水而建,展现出一道独特的侨乡景象。由于大多未经过后人的修缮,它们印记了历史的沧桑,呈现着原生态韵味。在镇上的中华西路、得业路、堤西路上还分布着几座碉楼,汇聚了昔日人民的智慧与“保家卫国”的军事理念。

  因为搜集资料,我详细地看了一遍《赤坎镇志》,看完之后,发现赤坎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


  明朝中期,因水路便利,当时的朝廷将此地定为当时官差与军队临时过夜和休息的官方码头。到了明朝末年,朝廷更是选择这里为后继松柏巡检司址。到1662年(清康熙元年)墟集建成,同时命名为:赤坎。

  因为地质为赤土,又被珠江一级支流贯穿环绕,红土为赤,坎是三十六卦里的坎卦,卦象为水。这便是赤坎名字的由来。

  赤坎此地,原属新会,开平建县后,割予开平。赤坎共有五姓氏族,其中驼驮关族与滘堤司徒氏为最大的两个家族。

  关族是开平赤坎最早的拓荒者,南宋时期(公元1180年),关族六世祖“荣公”由新会“谈雅里”迁入赤坎大梧村,距今八百多年历史。司徒族之鼻祖为“新唐公”,是在元朝末年,由新会水东石坑迁入赤坎滘堤洲,至今六百多年。


  在赤坎古镇的发展史上,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始终起着推动发展的重要的作用。但氏族之间也经常相争,1892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由于两大家族的一次群架事件,法兰西教士魏畅茂来此平息,并同时发现了赤坎,于是立意来此传教,他在赤坎龙口里建立了开平第一间天主教堂“圣若望教堂”(此建筑现在仍在),并设医赠药,自此,天主教传入赤坎。随后,基督教也进驻赤坎。西方文化流入开平除却华侨,更多了宗教这一途径。

  1908年,关宗耀、司徒懿风在赤坎塘底街创立赤坎商会,于此,两大家族正式开始携手掌管赤坎的经济命脉。以塘底街为中轴,将赤坎一分为二,分成上埠和下埠,其中关氏掌管上埠,司徒氏掌管下埠。各自处理自己地盘里的大小事,各自保护自己地头上的老百姓。

  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来往贸易主要通过水路。鸦片战争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在中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开发金矿和修筑铁路,大批赤坎人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远赴外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寄钱回来养家,让亲人买田建房子、做生意。也有许多侨胞回到家乡,沿着潭江两岸修建店铺经商。


  随着赤坎商业的兴起,四邻乡镇的农产品、家畜家禽都在这里进行交易。那时的赤坎,已是四邑一带有名的商贸重镇。那时候的赤坎,潭江上停泊着众多的帆船,“赤水归帆”是当时赤坎一景。

  民国时期,赤坎的洋玩意非常多,从现在遗落的那些旧物来看,上世纪20年的的开平人,已经开始玩3D效果的西洋镜,电影投影早在1928年就开始流入赤坎,从遗存的酒箱来看,上世纪20年代,赤坎人就已经喝起马爹利与威士忌。

  除却商业,赤坎在文化传承这一块非常重视,两大家族均有自己的氏族学校,由于长年在海外打工的华侨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1926年,司徒氏家族旅美、加拿大、菲律宾一众华侨,筹钱在赤坎下埠长堤兴建司徒氏图书馆,让族人可以免费读书,掌握知识,由此改变命运。此举的积极性影响到关族,三年后,关族也在上埠兴建了关族图书馆。

  两大家族的图书馆,堪称赤坎镇最奇特的景观,三平方公里之间,如一根扁担,担起用两个姓氏命名的两座图书馆。一个小镇上有两座民办的家族公共图书馆。在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称得上中华一绝

  赤坎古镇过去的黄金时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吸收西方文化,其时,镇上的酒楼旅馆生意爆满,金银铺多过米铺,镇上中西医汇集。书店、电影院、照相馆、电话公司、电灯公司、汽车公司等等文明符号早在几十年前就已遍布全镇,在当时,这个只有五六千人口的赤坎镇区,就有着845户商户,在绵延近三公里的骑楼街,有着30多家金银铺,17家茶楼酒馆,25间私人诊所。街上到处都是穿旗袍抹口红的女人,电影院里经常播放外国电影......这些,都是赤坎古镇过往黄金时期的繁华景象。

  由于商业繁荣,妓寨也在那时候得以兴盛,最多达10多间,有名有姓的执业妓女,在当时多达100多人。

  每逢圩日,赤坎镇上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由于此处人气汇聚,广东戏曲界的一些名角在没有成名之前,很多都会来赤坎唱几出好戏。据说,当年连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司徒梓居看到家乡的兴盛之后,也回到赤坎开设西医诊所。

  到了1949年,只有五六千人口的赤坎镇区,就拥有845户商户和3300余名经营者。那个时候的赤坎古镇,商贸兴盛,一片繁华景象。

  后来进入抗战时期,赤坎因与外界海路不通,侨汇断绝,洋货罕至,内地货物只能靠雇用脚夫肩挑,由山路运入,经济转衰。1941年和1945年,日军两次侵入赤坎镇,一次狂轰滥炸,商人囤有的商品被抢掠或者疏散到外地,商号“十毁八九”,市民纷纷迁离,一时之间,商业凋敝。

  赤坎古镇繁盛的“消亡”,就从日寇时期开始,从以下《赤坎镇志》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境况。

  1938年,11月18日,日军两架飞机在赤坎埠上空用机枪扫射赤九公路和沙炎白公路的客车,搭客四散逃避。

  1939年3月28日,日机轰炸赤坎半小时,下埠街市,开平酒店,中华书局,共毁商铺20多间,市民死亡100多人

  1941年3月3日,日军侵略四邑,赤坎沦陷。

  1941年9月24日,日军数百人从潭江而上侵犯赤坎,被关、司徒两族游击队击退,下午三时半,日军大部队登陆赤坎,赤坎沦陷。

  三天后,日军退出,赤坎光复。赤坎光复两个月后,县长下令禁绝娼妓,改业从良,各妓馆停业。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其讲述的便是因为战争与时代改变,上海黄金时代的繁荣与文化走向消亡,而《赤坎镇志》也是一部罗曼蒂克消亡史,它记叙着一个繁荣南国商埠的形成与衰落。它衰于日军扫荡与时代推动,建国以后,《赤坎镇志》的大部分记事便是会议记录,它标志着,那个罗曼蒂克的时代,已经结束。

  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它带走一切,繁盛不再,不禁想起一首歌《The River of No Return》。

  大江东去,往事早已成空,我们谁也无法回头,只有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