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

2017-04-07


中国教育报记者 翟帆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近日以优秀评定通过课题鉴定。课题由教育部、农业部、省级教育和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域、跨院校的农民教育培训大型专题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向记者介绍了课题的有关情况。

    记者:我们知道,去年9月,北京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此,全国31个省份均出台了户籍改革方案,全部取消了农业户口。户口没有了农业和非农业的区分,是不是意味着也就没有了农民这一身份?

    张晓山:虽然没有了农业户口,但中国仍然有农村,仍然有农业,“无农不稳”仍是至理名言。在我国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人,其中有近3亿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的问题依然突出,未来中国谁来种地的问题不可忽视。所以我们提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一件使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的历史性工作。

    记者: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们的研究如何贴近农业农村工作这一主线?

    张晓山:新型职业农民正是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主体力量,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主要载体。目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在我国还处于探索推进阶段,因此我们的研究思路、方法途径,对有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研究聚焦哪些方面内容?

    张晓山: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提出一套方案,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目标和为实现该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结构、教育培养途径、教学方法等。我们的研究分为5个子课题:新型职业农民界定、培育背景与意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路径、内容与方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条件保障和国家制度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政策建议等。

    我们力求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放在教育系统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希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路径和方式。

    记者:课题形成了哪些研究成果?

    张晓山:我们首先厘清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概念。广义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除国家农业公职人员以外的所有专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从业者,不仅包括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也包括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和劳务的从业者。农场和农业企业的雇员、农资、农机、植保、农业经纪人等都可以包含在内,实际上涵盖了政府提供的农业服务外的所有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从业者。而狭义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根据工作领域,我们把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之间有交叉。

    我们设计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路径,注意是“教育培养”,而不是“教育培训”。我们不是仅局限于职业教育,而是着眼于多种形式、多个方面的教育;不是仅针对在校学生,而是把重点放在在职务农、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农民的教育培养上;不是仅立足当前,而是着眼于保持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可持续性。

    我们对培养规模进行了测算,认为应保持在1亿人左右。

    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及成长环境进行分析,比如土地制度、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对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金融支撑、农业保险、继续教育体制、人才流动制度等。如何准确判断这些因素的影响,如何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我们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部门联动机制、改进投入方式、加强培养条件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培养等。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