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教育,关键的是把“根”留住

2018-03-21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安徽省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副校长 朱霖

      现在的农村教育较上个世纪90年代甚至是较10年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但农村学校的学龄儿童逐渐减少,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塌方式”减少,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地方教育投入不足、优秀师资短缺、学生随父母外出务工就学、农村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教育观念落后、职业技能教育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做好农村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从源头上留住学生,从心理上留住家长。

      目前,农村的学前教育主体是自发的,政府投入的公办园、普惠园严重不足,数量上跟不上,质量上更无从谈起。更多的是,在满足基本的办园条件之后,私立幼儿园开始兴起,但在师资、教育、培训等方面缺乏,加之农村幼儿园收费低,在保证正常运转之外,很难再有所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随着升学的压力,家长不得不选择拥有更好资源的学校,导致农村中小学面临萎缩,随之而来的现象就是,农村家长选择城镇学校,城镇家长选择县城学校,县城家长则奔向更大的城市。优秀的教师也在循着这样的轨迹找寻自己的发展之路。

      所以,只有做好起步阶段的教育,才能从源头上留住学生,从心理上留住家长,如此,农村的教师干起来才有干劲儿。

      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来留住生源,让家长看到希望。

      留住优秀的教师,让他们扎根于农村教育,除了在经济待遇上有所提高之外,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外出“见见世面”的机会。要有意识地在农村学校强化教研活动,有侧重点地将教育的课题延伸到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将课堂教学改革引入农村学校课堂中,尤其要强化农村中小学校长、业务校长的教研意识。

      为何很多校长对校本教研“冷淡”?这种“冷淡”,我理解是对校本教研在学校工作的推动力不足而引起校长们的不热心。

      做好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工作,让教师舒心地从事教学,让家长放心地留下孩子。

      由于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办学规模萎缩,相应地,政府投入就会减少,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老化,配套设施落后,这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教师的无动力,家长的无信心。

      安徽省六安市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经历了几任校长的变迁过程中,逐渐失去生源,班级数和学生数逐年减少,学校处于关停的边缘,后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得到了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对口扶持,而扶持的第一步就是资金的投入。这笔资金投入用于改变学校面貌,加强教研交流以及指导学校规划发展。五年下来,学校逐步发展壮大,走向正轨。

      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在学历和技能上留住生源。

      现在的职业教育学校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或者是县城,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的,就到外地去读职业中专或职业技校,如果能够将职业中专、技校引入农村或乡镇,将技能培训和本土实际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带动当地农村、乡镇的发展。学生不需要背井离乡,远赴他地求学,这样既能节约上学成本,减轻家庭负担,也能更好更快地服务于当地建设。

      另外,做好教育集团化和对口教育帮扶,在短期内也能起到提升作用,当然,自身学校的内化是关键。

      农村教育的发展,道路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样的,而关键的,是在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