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周延军:关于社区音乐教育几个问题的再认识——基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视角

2020-08-03

【摘要】

社区音乐教育的内涵,是在社区内发生的,多个办学主体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旨在提升音乐素质的音乐教育活动综合体。它是社区教育重要内容,具有开放性、全民性和终身性等本质特征,因而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它在建设和谐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方面,社区音乐教育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区音乐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做好社区音乐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理念,政府各部门协商合作,着力发挥社区大学、老年大学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整合优质社会教育资源。



【关键词】

社区音乐教育  内涵  功能  基础能力建设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20世纪70年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21世纪教育与发展成功的关键。1993年在《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将“终身教育”写入政府文件,从2002年开始,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都强调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并上升为保障民生的战略要求。


学界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是为了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多重目的而进行的教育综合体。它是构建文明社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的完整统一体。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最主要、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因而也就成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公民或居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为此,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内容必然是十分丰富和多维。从社区教育的内容看,艺术修养和素质教育占据很多比重,而其中又以音乐教育为主,二胡、琵琶、阮、小提琴等乐器班,少年独唱培训,老年人合唱班、戏曲班比比皆是,并且呈现扩大趋势。社区音乐教育老少皆宜,尤其是容易获得中老年人的青睐。包括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在内的艺术修养资源,和公民素养、健身教育、技能培训等共同组成了服务社区百姓终身学习的重要服务产品。但是,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时间尚短,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实践探索不够丰富,理论研究在广度、高度、深度上都有很大空间。本文在文献研究和梳理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就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内涵、功能作用、基础能力建设和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等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关于内涵

(一)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社区音乐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3年6月,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联合国教科文下属组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召开成立大会。作为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CMA)主席,依贡·克劳斯建议加强社区音乐教育,他还认为有必要在社区生活中恢复演奏,让公民享受音乐,使社区音乐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皮特·德克玛(Peter  Dykema)是美国早期学校音乐的领导人,将社区音乐定义为“可能存在于社区里的各种形式的音乐”。 [2] ISME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前主席菲尔·穆伦(Phil Mullen)则认为,社区音乐要求多个角色共同努力,合作完成,包括专业音乐家、非专业人员,还有社区团体。专业音乐家要帮助居民个人或组织、团体制作音乐、去创造自己选择的音乐。社区音乐还涉及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区音乐的特征等。[3] 可见,国外学者强调社区音乐教育的全纳性,即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每个人都有参与、创造和享受音乐的权利。

社区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的概念2006年正式引入我国,目前尚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概念的界定和对内涵的理解在学术界和国家层面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有学者认为,社区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进行的美的教育;其次, 是一种全方位教育形式。它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 集合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于一体,把多种主题和对象融合于一体。 [4]专家又认为,社区音乐教育是一种群众性教育。一方面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音乐学习需要, 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也不能离开社区广大民众的参与。 [5] 该定义肯定了社区音乐既能完善社区成员的美德又能提高社区成员音乐才能,同时也突出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开放性。也有的学者基本认同了菲尔·穆伦的观点,强化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同时又认识到了社区音乐教育的“草根性”。还有学者认为, 社区音乐教育是以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为基础,在社区内发生的, 以提高全体居民音乐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体现了普及性、人性化、大众化以及本土化等特点。[6] 该定义突出强调了社区音乐的区域化、本土化、普及化、大众化及人性化特征。可见,学者们的表述虽然不尽一致,但普遍认为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区域性、群众性、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从实践角度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音乐活动在内的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市、区、县级的文化馆、少年宫等机构都为社区音乐活动提供了师资和活动场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城乡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们从对物质的追求逐步向精神文明、文化提升的追求方向发展,在遍布全国各城乡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都在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活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推进,我国基本形成了健全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从市(县、区)、街道(乡镇),一直到居委和村委会,社区学校、居民学习点遍布各地。老年大学目前全国已经超过6万多所。社区音乐活动成为社区大学、老年大学的主要学习课程,社区音乐教育如火如荼,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教育现代化2035》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都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它是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它具有全民性、开放性以及广泛性等特点。社区音乐教育是服务百姓居民终身学习诉求的重要形式,是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满足每个人理念的最好诠释。


(三)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当今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发展战略要求,社区音乐教育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它是在社区范围内,多个办学主体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以提升居民音乐素质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教育必须面向全部所有社区居民,没有性别、年龄、种族、贫富和学习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即体现全纳性。每个人都有参与、创造和享受音乐的权利,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音乐教育可以促进社区建设、社会治理、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提高民众社区生活质量,并拓展正式音乐教育的结构层次及效果。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的学者站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角度,把社区音乐教育定义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扩展与补充”。如果从早期我国社区音乐活动观察,这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那时,社区音乐规模小,自发性强,政府层面和社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组织,主要以民间各种“补习班”“训练班”或广场“秧歌舞”等形式出现。但随着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我认为,当下社区音乐教育从性质、定位发生了根本改变,独特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已逐步形成,功能效果的发挥得到了很大拓展。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目前已经成为脱离学校音乐教育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



二、关于功能作用

(一)教育性

首先要明确其社区性的本源性特征和教育性的本质性特征。社区音乐教育的本源性,就是我们所说的社区性。而其本质性特征则是教育性。所以,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性和教育性的统一。由于音乐教育多是以唱唱跳跳的非正式教育活动出现,其教育性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据专家研究,“教育”来源于孟子的一句话,“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西方“教育” 一词源于拉丁文 edu-cate。其含义是运用一定方式或手段, 把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而转化为现实发展状态。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实践活动,它能够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也能促使社会的个性化,把一个不成熟的自然状态的人,教化、培养成为社会化的完整的人。[7]

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也成为正规教育;广义的教育则是泛指所有有目的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相对于学校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更多表现为非正式教育。居民一般通过两种渠道或方式获得教育:一是参与教育机构有计划、有组织、有形式的各类声乐、器乐知识和技能学习活动,这是社区音乐教育的范畴;二是在社区中的非教育系统,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内文化、音乐艺术及娱乐等内容的活动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属于广义上的社区音乐教育。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即教育”本质上也是体现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社区音乐教育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个性发展需要出发,采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方式,在和谐的社区艺术文化氛围中,有效开发居民潜能,升华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提高生活品质, 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从这意义上社区音乐教育当然应属于教育范畴。


(二)一般表述

社区音乐教育委员会认为:社区音乐活动的功能是多元的。不能仅仅局限在追求音乐方面的卓越和创新,还应该认识到,它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8] 

国内学者们在论证和阐述社区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一般概括为:教化作用、休闲娱乐作用、经济作用和对居民的精神凝聚作用[9]。也有学者认为,社区音乐教育对应对老龄化具有现实意义;还有的学者提出,社区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广大城乡社区的美育健康发展。在广大社区,既可以增强居民百姓的归属感, 同时弘扬正能量,积极推动了文化社区、和谐社区建设 [10]。


(三)助推社区治理

笔者认为,除学者们阐述的上述一般功能外,社区音乐教育还具有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功能,而且在当今形势下,这一功能会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1.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

社区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转移”,社区无疑成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阵地,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效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我国也积极提倡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应当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走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发挥多主体的优势。[11] 

2.社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十九大提出了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所谓共建即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下,多元主体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私人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等。社区音乐机构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它们与当地政府多个部门、乡镇(街道)以及群众自治组织,建立起多种多样的协作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与合作,共同参与社区教育事务。
    3.社区音乐教育满足居民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提升百姓综合素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区治理、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教育的学习活动生动、直观、有趣,而且形式灵活。社区居民,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在生动活泼、优美轻松的气氛中自觉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熏陶, 不同程度地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音乐教育有助于社区居民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提高社区居民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12]

4.社区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居民提升公民精神和参与意识。社区治理必须培育社区治理的基本要素,培育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提升主动融入社区事务的能力,建构社区互动机制。通过音乐活动,居民接受平等、公开、民主、协作等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和准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参与社会事务、加强互动的便捷途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音乐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了人际关系间的和谐,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和介入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程度,形成了社区乐观向上的祥和氛围,巩固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13] 

5.社区音乐教育加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音乐教育活动可以使社区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所在社区地域和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社区音乐能让社区全体成员发挥独特的想象,抒发情感, 张扬个性,形成乐观平和、向善向上的品质,促进社区居民间的和谐共处,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三、关于基础能力建设

教育的基础能力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前者主要指基础性的物质设施、教学设施、信息技术设施、教学基地建设等。后者主要指师资队伍、管理者队伍的素质及结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一) 基础能力急需加强

社区音乐教育的硬件主要是教学基地和配套设施,包括教室、音乐厅、排练厅等场地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总体而言,各地社区音乐教育基地及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极不平衡。一般在发达地区具备相应的音乐厅、剧院、排练厅等配套设施。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很难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音乐教学设备。社区居民大多在公园、广场、家庭邻里开展社区音乐活动,随机性强。

目前,中心城市社区学院和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占到全部课程的一半左右,而且占比呈现扩大趋势,这对师资和管理团队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职教师和兼职队伍严重不足,既缺少适量的稳定师资,也缺乏管理型人才。活跃在音乐教育一线的教师以社区教育志愿者居多,存在音乐知识的系统性不强、专业教学技能不足等问题。

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各地的音乐师资的聘任、培训、使用和管理规范性弱。师资队伍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没有稳定来源,没有一系列的管理和培训制度。


(二)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必要支持,其核心是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如前所述,社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美育教育活动,属于公益性、开放式大众化教育,它不但能使百姓身心愉悦,提升其幸福指数,同时也是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个人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同构,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和社区治理。政府要在资金、场地等基础办学条件上给予积极支持,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引导和鼓励音乐和艺术类院校、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民非组织主动参与社区音乐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各参与主体在党和政府部门主导下,自主开展活动,共同促进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建设专兼结合、量质并重的队伍

高质量的音乐人才队伍是社区音乐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专业院校的师资、社团、离退休专业人员、高水平的业余爱好者等都可以作为兼职教师和工作人员充实、整合到社区音乐教育队伍中来。社区音乐教育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社区大学、老年大学等机构应设立社区音乐教育岗位,明确工作编制,招聘或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统筹、辐射街道(乡镇)和村居的社区音乐活动。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师资和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四)重点强化志愿者团队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是一群具有积极志愿精神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的集合体。其共同特征是,愿意为社区教育的开展和繁荣、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做出贡献。志愿者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各地应积极制定政策制度,规范志愿者团队建设,并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协调运作与长远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学院在做好志愿者的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化管理,结合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实际特征与要求,开展针对岗位特点和业务流程的相关培训工作。

 


四、关于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一)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办学主体是指承担办学责任的主体由多方组成,他们相互协同、责任分担、利益共享,是一个协同办学的利益共同体。目前社区音乐教育机构繁多,包括文化事业机构、各类社区音乐教育组织、艺术类培训机构、各类音乐艺术类高校与社区合作设立的艺术培训机构以及民间音乐团体等。它们的存在,虽然在客观上有助于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居民个性化需要,但客观上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一是商业运作与公益性的矛盾。艺术培训中心、音乐工作室、私人琴行等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很难体现面向所有大众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他们的服务对象多为中小学生和幼儿,且以技能型课程培训为主,无法实现惠及全民的宗旨,当然也就得不到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理解与参与。二是,办学主体发展不平衡,各自为政,缺乏组织性和协同性。三是,社会组织、民间自发组织的音乐团体由于缺乏政府部门有效的指导,资金和物质条件难以保证,活动常态化难以保证。社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社会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全体百姓文化生活服务,社区音乐教育呼唤更多公立的音乐教育主体出现,并成为主导力量。


(二)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的管理体制,是社区音乐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社区音乐教育发展需要在政府统筹下,政府职能部门、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会组织、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居民自治组织和居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政府要引导和鼓励社区大学、院校、各类协会等社团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民非组织主动参与社区音乐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三)充分发挥社区大学领军作用

1.在种类繁多的社区音乐机构中,只有社区大学(含老年大学)才能发挥领军作用,成为社区音乐教育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遍布城乡的五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即省级指导服务中心——市级社区大学——区(县)级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和居(村)学习点。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或是依托开放大学、职业院校或成人学校设立,或是由政府部门独立设置,目前已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生力军。在为居民提供的海量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中,音乐教育课程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的颁布,以开放大学成立互联网老年大学为标志,新型老年大学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已有的6万多所老年大学共同构成了服务老年学习的大军。

社区大学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这些机构均为政府举办,自身具备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能解决或基本解决场地、设施等教学所需,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其次,开放大学正面发展临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以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抓手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选择。而居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方技能培训和教育活动必然会成为主要教学模块,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再次,离开了社区就没有社区教育。社区大学设在社区,扎根社区,最能回应居民学习诉求,按需设置课程、安排时间,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为所有居民的终身学习服务。有理由相信,以社区大学为依托,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应成为推进我国社区音乐教育深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社区大学要成为我国开展社区音乐教育的主导力量。

2.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社区大学也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和师资短缺等困难,必须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共享机制包括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场所共享和人才共享等。(1)引入音乐艺术类高职校资源进社区,教师、学生可以成为专业或兼职教师和。(2)建立教育共资源享机制是加快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有效利用社区内各类基地和设备资源,包括中小学和高校的设施,社区内的图书馆、文化中心、少年宫、社区广场等场所。(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AI等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推动社区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应该成为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必然趋势。要从地域、年龄、职业、文化、学习能力等维度分析居民的多元化音乐需求,加快优质课程整合,通过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微信、APP,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搭建服务平台和支持体系,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服务。


(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进入社区音乐教育

社会组织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是推进终身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是推动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可视为推进居民终身学习必要的中继站和不可或缺的辐射源。它不但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音乐教育产品的供给,并且还可以解决或缓解师资缺乏、场地不足、经费紧张、学习内容单调、活动方式呆板等诸多难题。从而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以满足居民艺术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求。

积极培育支持社会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包括乡镇(街道)要出台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制度和文件,切实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释放其自治效能。对社会组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孵化培育基地,引入专业督导服务,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在基层社区,尊重、支持居民群众实践创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各种歌唱、器乐等文化艺术类学习共同体等居民学习型社团。积极有序地发展志愿服务类、咨询服务类、专业服务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根据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自身建设,自尊自律诚信办学,根据居民需求,统筹设计、主动承接教育服务项目。社会组织应加强学习,创新理念,提高组织化与规范化程度;提升服务能力、领域和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增强社区服务满意度。

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一是通过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优先扶持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准入和监管,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社区音乐教育。三是尊重市场规则,增强效益观念,激活社会机构的办学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效率和质量。四是探索市场化机制,重视对市场主体的研究,从理论思路、制度机制、路径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