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创新】全国首创!保护雪岭,有了“公益”新模式

2021-01-25



  不久前,由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江山市林业局、廿八都镇人民政府承办的“江山雪岭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地役权合同签订暨登记发证仪式”,在浙西南生态屏障、美丽的江山廿八都古镇举行。由政府与公益组织共同合作以地役权模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名词解释

自然保护地地役权改革新模式

通过探索与公益基金组织合作,在不改变林地林木权属的基础上,以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役权的方式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相对于传统全面禁止式的保护模式,该模式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需求,允许当地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仅限制部分威胁保护的行为,旨在让集体林地权利人增加收益,后续还将带动与保护同向的生态产业发展,兼顾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是一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保护模式。

这种创新改革模式有哪些亮点呢?

↓↓↓

亮点一 

开放聚力,公益参与降成本

通过引入公益组织,可以有效降低管护、财政和宣教成本,减轻财政压力。据测算,据测算,雪岭公益保护地通过为林权人提供8.2元/亩·年(桃花源基金会承担)的地役权补偿资金,获得约6.3万亩集体林的物权保护效力,相比政府直接征收或租赁,大幅降低了财政支出。同时汇聚公益微力量,将自然保护地情况、物种科普、保护等内容利用蚂蚁森林、forest、米公益、微信运动等公众知晓度高、支持力度大的公益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大大提高宣教效果。

亮点二 

改革赋能,物权保护提效益

通过地役权保护模式,与1200余户农户签订设立地役权同意书,并完成不动产权登记,变债权保护为物权保护,有效维持保护地运行管理的长期稳定。同时林权使用人仍可在地役权合同规定范围内对林地进行无危害的林下采摘、茶叶种植等农业生产行为。凭借桃花源基金会强大的引流能力和先进的保护管理理念,保护地每年可通过开展科普、研学、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售卖等活动,为周边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生态产业增收。

亮点三 

创新模式,专业支撑强管理

不同于当前半专业护林团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桃花源基金会将在雪岭组建了一个以专业博士为核心的12人团队。下一步,雪岭保护地还将建立星级巡护体系、开发智能巡护系统,推行应用AI、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推行保护地社区共管模式,携手各村组织成员开展无害化生产、共享保护地开发红利。

自桃花源基金会2019年7月首次到雪岭地区实地考察,衢州市和江山市两地与桃花源基金会历经18个月的深入交流与精诚合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勇于创新探索,公益参与地役权保护模式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2020年5月,江山市政府与桃花源基金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目前已完成约6.3万亩地役权同意签约,涉及7个乡镇22个行政村1200余户,本次直接纳入保护并支付补偿资金的林地面积约为6.2万亩。雪岭公益保护地项目的深入实施,将为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之路。



作者:平台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