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争鸣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2018-07-09

 来源:澎湃新闻 问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地、钱,而人又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核心要素。因此,着眼长远,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作为“三农”核心的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这就是说要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依赖路径,而农村职业教育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社会的振兴,也是乡村文化、教育和科技的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之需要,主动担责,拓展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高素质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支持。

  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着力开展乡村精英培育

  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具有多重性,这里重点围绕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应然功能进行讨论。应然功能确定的依据便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对乡村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这是本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是人、钱、地,然而,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都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其首要任务。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笔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首先应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瞄准留守农民。留守农民作为乡村存量的人力资源,其中确有一部分励志务农,并且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妇女。留守农民是现阶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现实的选择,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要通过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精英或新型职业农民。

  其次,着眼长远,要将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在出台一些积极的、大力度的人才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才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创业。如,根据乡村已经转移的青年才俊、或者成功人士功成名就后想回乡发展的心理,实施“青年振兴计划”或“乡贤回流计划”;基于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政策以及农民工返乡心理特点,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计划;基于乡村发展吸引力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实施能够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 “上山下乡计划”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农村比较利益的提高、政府政策吸引力的提升,确实对上述人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但这些都只是培育乡村精英或者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或者必要条件,而要真正将这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实的乡村精英,还需要通过适当的路径对其进行人力资源再开发,使其具有在乡村振兴中必备的人力资本。农村职业教育应当仁不让,必须基于这些不同来源的培育对象,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再次,要提升新乡贤的乡村治理能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有学者认为, “后乡土中国”面临治理危机,社会治理力量薄弱;村民对农村治理问题缺乏一个全面认识,乡村自组织缺乏。因此,应该培养乡村发展的核心领导人才,即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和乡绅。新乡贤是那些具有较早较好社会知觉,在农村或者转移后创业成功,愿意在未来乡村社会建设与振兴中贡献自己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和乡村事业的人。这部分新乡贤未来最有可能,也最有能力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骨干。职业教育的职责就是根据他们的素质基础、需求特点,开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此类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和涉农专业大有作为。通过培训,增进他们乡村振兴的知识、理念,使他们能够精准掌握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特色,给予相应的管理知识,增强领导和管理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乡村管理者、地方特色产业的开拓者、创业的领头人。

  注重专业的升级改造和结构优化,着力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将从整体上推升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因而,对“三农”人才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加,普遍地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更要求质量的全面提升,适应乡村新业态发展需求,还要求人才结构与乡村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使其“涉农”,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三农”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要,改变务农人才匮乏的现状;二是要升级现有的涉农专业,赋予其现代农业特性,培养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加强涉农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培养乡村建设与管理人才;四是围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打造精准服务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涉农专业集群,注重复合型涉农专业建设,开设反映现代农业产业类型的专业,以适应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趋势,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强化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着力城乡教育要素互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赖于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其它各类乡村精英。笔者认为,强化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要素有序、充分流动,不失为有效之策。

  共同体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由个体意志决定的、相互发生关系的群体,这是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共同体的功能,现实和有机的生命是共同体的本质。雅斯贝尔斯则把共同体看作是“生存共同体”。基于对共同体内涵的理解,笔者对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作以下理解和构建:

  首先,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是同时激发城市职业教育和乡村职业教育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其中乡村职业教育更要以主体的角色和发展意识,展现自身优势,主动开展与城市职业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二是促进城乡一体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方面使城乡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合理布局,另一方面使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在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内,协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探讨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在于:必须对城、乡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各自的角色和独特作用有一个正确认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而且,无论是强调“四化同步”发展,亦或是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都凸显乡村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这就使得乡村从受体向相对主体的转型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在未来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中,不能仍基于城市主体视角,研究如何通过“以城带乡”的策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更要基于乡村的特征,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要让“三农”更好地发挥其主场优势。

  再次,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必须基于共同体的理念,促进城乡教育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和共享。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或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乡村为本位,以乡村的本源价值为依托,以农民、农业、农村作为主体性实体,通过乡城之间多元要素的有序互通,实现乡村内部结构重组和外在价值输出,以此在城乡差异化的框架中寻求新的立足点和话语权。由于我国以往的城市取向或偏向政策,使得城乡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从当前来看,应该基于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这个平台,鼓励和促进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乡村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中心流动,尤其是专业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流动、共享。从未来看,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应该体现公平配置、融合建设、共享互通的理念,使乡村职业教育事业能够优质发展,满足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

  构建城乡融合的职业教育支持体系,着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的发展,这就是说要将乡村潜在的存量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本优势,为此,必须开展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计划。在我国乡村建设史上,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先后通过建学堂等教育路径,开展旨在启迪民智、培育民德、改善民生的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职业教育是农民获得人力资本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当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支持体系,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乡村精英的基础工程,也是促进农民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未来所构建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体系必须根植于乡村土壤,反映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现实状态及需求特点,具有县域特色,这样的体系才能真正对乡村的振兴给予有力的支撑;二是所构建的体系必须具有多层级性和全覆盖性。现代乡村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构成县(市)、乡镇和村三级农村职成(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能够全面满足实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需要;三是必须坚持培养体系与培训体系并举。通过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建设,培养一批生于斯长于斯,谙熟和懂得农业基本特性和乡村价值体系,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具有感情的,并且具有传承“三农”工作价值理念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既包括现实的留守农民,又包括那些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大学生村官)以及未来的农民后继者;四是为能够全面满足乡村社区民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的需求,所构建的新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必须具有为农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特点。为此,必须将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上。社区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和接地性特点,也使得它更能反映民众的需求,因而更受民众欢迎。不仅如此,通过社区教育更能对社区民众进行乡村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提升乡民的觉悟,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充实精神生活,促进乡村在法治、自治和德治中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所以,重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将其作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是必然的和有效的选择。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农村的引导机制,着力制度和政策供给的创新

  如前所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三农”落后归根结底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密切相关,而这又与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落后,发展水平、服务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吻合有关。因此,劳动者素质是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变量,而要使这个自然过程能够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效果,就需要植入政策干预的“变量”,才能缓解差距扩大,从而解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相对落后于城市而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个干预变量就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能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就必须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创新,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不够发达,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更多流向城镇的现象;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及社会动力作用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尤其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回流乡村,活化乡村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建立起乡村与城市有序互动、对等互补的格局。具体来说,可以从国家或者各级政府层面,制定实施引导城市优秀教师回流农村的计划,根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优先引导城市大中小学校教师回流农村。如,可设立“青年教师乡村锻炼计划”“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乡村服务制度”“城乡教师流动服务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