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进课堂”专题

2022-03-30

  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的十九大以来,由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推介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聚焦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智慧农业等急需紧缺方向,开发重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通道,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乡村振兴优势专业,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厚植了人才基础。本期科教动态分享了部分优质校在推进“乡村振兴进课堂”方面开展的工作,供大家学习参考。



把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融进乡村振兴大课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推进“乡村学”学科建设。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农、林、水、工、信息和经管学科优势,筹划建立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乡村学”。2021年9月,在教育部公布新版学科建设方案中,“乡村学”作为交叉学科获得批准。学校针对学科服务对象,总结凝练了乡村规划与设计、乡村产业提升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研究、乡村治理与文化研究和数字乡村研究五个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完成导师队伍选聘,从全校13个院系选聘了216人组建导师队伍。计划在五年内按照通识类、学科专业类课程,开发“乡村学”必读类丛书和课程教材,目前已完成了30本教材和必读丛书的主编选聘,部分教材已经启动编写工作,本年度有望出版3-5部教材。

  设立乡村振兴专业研究生培养专项。为进一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农业农村领域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学校于2018年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改革创新,目前设立了“乡村振兴—乡村发展与治理”“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丝绸之路农业国际合作人才”“旱地农业绿色发展”4个校级专项,已招收乡村治理专项研究生900余名,在职乡村治理专业学位研究生20余名。首批乡村治理40名专项研究生将于2022年6月份毕业。

  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及乡村振兴学院。成立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成立省级乡村振兴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咨询服务,研究出台了《西北农林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20-2025年)》。2021年12月,学校统筹各类资源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构建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跨学科、跨学院、跨行业、跨区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成满足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贡献同济智慧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重塑交叉学科。同济大学重点打造了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农村环境及污染控制、农村新能源及生物质能源和农村生态与景观规划4个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同时,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依托电子信息、生物质能源、城乡规划、建筑材料、经济管理等多学科,构建了农科特色鲜明、协同优势突显的新农科建设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

  开发乡村振兴课程体系。学校相继建成乡村振兴微专业、高端培训、乡村运营师微课程体系以及面向公众普及的在线多媒体课程体系。其中,乡村振兴微专业课程体系由学校7家学院及校团委共同开发设计,开发了乡村规划原理、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历史文化振兴等一系列课程。乡村运营师课程体系建成了政策法规、乡村规划、乡村投资、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管理及实践教学等7大模块24门课程,建设了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品牌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策划与实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高附加值农产品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智慧农场与精细化农业、农产品电商质量标准与品牌建设等近20门多媒体课程。

  完善多通道人才培养。学校通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成立同济乡村振兴研习社暨乡村振兴学生社团,启动梦想教室项目,开展乡村振兴培训、专题研修等研习。2018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创建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黄岩样本”。

对接区域发展战略 助力乡村振兴

  ——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布局建设新兴专业。南京农业大学有效联动新农科与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优势,依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先后建设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涉农新专业,并开设了一批乡村规划综合实习、农村生态管理、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等专业课程。

  提高专业课程含金量、构建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学校发挥农科优势,深挖课程思政资源,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构建了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提出了通识课、专业课相结合的“南农八门课”并纳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日制本科学生必须在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哲学方法、科学探索、外国文化的课程模块中,选择8门课,修满10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其中涵盖了“世界农业文明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农业伦理学概论”等课程。推出“大国三农”系列教材和“秾味思政”系列选修课,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设立“乡村振兴”专业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瞄准乡村振兴新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了“乡村振兴”方向。该方向融合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管理学等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实践技能,积极培养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乡村治理等领域从事咨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构建选修必修相结合的通识教育体系。学校面向非农科专业学生开发通识必修课“农事通识技能训练”,截止2021年底已有48903人参训,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课程”。设立“大国三农”课程,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等28门课程,构建了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产业学院。多年来,学校与温氏集团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合作,2015年,双方合作开设动物科学本科专业“温氏班”。2018年,设立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集团产业学院”。2019年9月,设立硕士生“温氏班”,推进人才阶梯式培养。近10年来学校为温氏集团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人数超过150人,50多人担任集团中层骨干或领导职务,成为集团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以技术股入股温氏集团,每年分红超过1亿元。


坚守扎根三农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  积极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河南农业大学立足产业发展及学科专业布局现状,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及城乡规划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坚持以“农”为优势特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方向,凝练出“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治理”两个核心教学和研究方向,开设了农村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学和乡村社会治理等特色课程。城乡规划学专业依托生态学、旅游学、农业经济学等综合专业背景,凝练出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技术三个核心教学和研究方向,持续开展创新性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实践。

  成立乡村治理研究院、研究中心。学校与林州、郸城等地方政府共建红旗渠乡村治理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究平台,探索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与中牟县社区治理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在农村社会工作和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方面形成特色研究领域。

办好村务管理专业 培养乡村一线人才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为切实解决乡村基层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2018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工委的领导下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面向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民和社会青年招生,开设村务管理专业,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履职能力,吸引社会青年回归农村,助力乡村振兴,4年来累计招生1573人。

  学院创新形成了“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培养指学院与组织部门共同作为培养主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实践,共同完成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是根据农村基层工作实际需要开发模块化课程,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产业建设、乡村治理、履职能力与综合素质四个模块。多岗位锻炼指在市委农工委的统筹下将学生安排到各涉农区乡镇党委政府各科室进行实岗业务轮训,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经济管理、规划建设、社会治理、信访维稳、民政社保、环境整治等工作,加深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实践认识。首批74名村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35人为村两委成员,为村级人才培养探索了有效路径。


  知农爱农 助力乡村振兴

  ——天津农学院“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天津农学院开设“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课程,采用“田间学校”的模式,专家、学生与农户面对面,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教授给学生、带给广大农户,开阔了学习者的视野,为农户提供了宝贵学习经历。目前,累计开展培训30余次,培养研究生近800名,受益农户达20000余人,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培养乡村振兴新型人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中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构建服务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专业布局,通过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园艺、农产品商贸、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组建智慧农业学院,开发设置设施农业与装备、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兴专业,培养智慧农业服务人才。改造了一批专业课程,如按照农田建设智能化、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改造“作物栽培”课程,定向开发江苏省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40门。实施校地订单培养,先后与太仓市人民政府等合作培养符合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累计订单培养1226人。依托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开展了智慧农机、智慧园林人才等现代学徒制培养,培养了一批智慧农业建设人才。

校地合作 多主体跨界育人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进课堂”情况

  统筹乡村振兴专业群教学资源,完善涉农课程体系。学院按照“三产”融合、德才兼备原则构建通识课程体系,开发农学基础、休闲农业概论、大国三农等通识模块化课程,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培育农村基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构建涵盖湖南各区域特色产业的网格化田间课堂,由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多师”模块化分工协作教学,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发挥涉农专业群优势,培养“三农”人才队伍。学院开办休闲农业专业,着力打造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业信息技术等6个农业特色专业群。2021年11月,新申报城乡规划和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不断完善专业群覆盖面。



供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2022年3月28日